关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

发稿时间:2013-11-27 浏览次数:1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思〔2010〕11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积极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深化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改革的主要任务
要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以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和优化生源质量为前提,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以教育质量提高为核心,以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切实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逐步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实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总体水平位于辽宁省前列,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基地。
二、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一)调整生源结构,提升生源质量
  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宣传,积极鼓励支持应届本科生报考;改革推免政策,确保推免生等优质生源不流失;广泛开展研究生校际合作项目,形成生源互换机制,促进生源优化;设立优质生源奖励基金,用于奖励生源结构大幅改善的培养单位。
(二)深化招生改革,强化复试环节
  要充分发挥各培养单位和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导师自主选拔人才的力度;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科研项目、师生比、就业率、培养质量为杠杆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动态招生机制;科学设置和调整二级学科,进一步凝练招生方向;优化自主命题考试科目及考核内容,推进按一级学科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命题工作,提高题库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改进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加大复试的权重,保障优质生源的选拔。
三、完善培养与督导机制
(一)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创新培养模式
要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第一责任制。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办学资源,建立和完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校合作”、“院院合作”机制及产学研一体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实施高校间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努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健全培养过程质量督导机制,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要设立校级研究生教育督导团,对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检查督导,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根据不同学位类型、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教学、科研活动、中期考核及论文阶段的督导评估体系,定期开展督导工作。定期检查研究生指导工作档案,了解学生需求,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指导工作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严格把握选题、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学术规范各环节,完善弹性培养机制,严格实行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
要加强学位分委员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监督和指导作用,实现对课程教学质量和各培养环节的抽查和评估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学校研究生教育督导团,负责全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全程监督。各培养单位要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应吸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行业、企业的专家参加。培养指导委员会以质量保证作为核心任务,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培养质量,审查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项目和研究生自主提出的研究课题。各培养单位应强化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定期开展学科自我评估,主动公开培养和质量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毕业生的社会评价反馈机制。
四、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要设立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优秀学位论文的培育和奖励制度,做好国家、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的推选工作,探索与完善选拔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贷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国家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审与申报细则并设立学校研究生奖学金;落实以助教、助研、助管为主要内容的“三助”管理办法,支持研究生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活动,切实提高研究生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设立研究生励志奖学金和扶困基金,开展以“真情送温暖,爱心御寒冬”为主题的扶贫帮困等活动。广泛吸纳各种资源,逐步形成研究生助学金、研究生奖学金、“三助”助学金为主,导师科研资助、专项资助基金、社会捐助奖学金、特困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资助体系。
 五、完善研究生的管理体制
要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研究生院,设立研究生工作部。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和专业学位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日趋多元化,对研究生教育的业务管理的细化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日趋强烈。按照研究生院的管理体制筹建研究生院,将业务管理分为研招办、培养办、学位办和综合管理办,使管理职责更加明晰高效,更加规范。设立研究生工作部,在党委领导下统筹各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把研究生辅导员职称评聘纳入全校辅导员系列。研究生工作部定期开展研究生党员教育和组织发展工作,开展各种竞赛和文体活动,开展各项评优活动。通过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六、建立质量考核、优秀单位评选机制
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考核机制,加强监督指导,实行定期检查,确保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研究生培养质量列入其考评内容之中。学校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通报。每二年举办一次研究生教育成果展,充分展示各学科点的研究生学术创新、实践创新、培养创新和管理创新成果。开展优秀培养单位评选活动。
七、完善导师激励和淘汰机制
(一)改进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促进导师岗位与学科发展相适应
要充分发挥各培养单位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在导师遴选与考核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淡化导师资格意识,建立以研究任务和指导效果为杠杆的导师岗位制和规范科学的考核程序,促进导师岗位的合理流动并满足学科日益发展的需要,促进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导师对培养全过程的指导责任,完善导师激励机制
要健全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道德的教育监督作用,导师应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完善导师激励机制,把培养质量作为激励导师依据,把研究生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考取博士、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完成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及竞赛奖励等能够体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作为评价导师的重要标准,也列入导师评职晋级和聘任的重要条件,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实行配套奖励,并授予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八、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位置
要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模范作用;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提升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实效。
(二)加强素质教育,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和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显著特征,是掌握科学方法论,富于人文情怀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创新高深知识和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论和学术素养训练,着力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调动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将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宣讲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
九、提升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构建研究型与创新型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设立精品课程建设基金和教材建设基金,搭建课程改革平台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并力争出版5—10部研究生优质教材。
对研究生开展学术表达能力训练,提高研究生文献应用能力。
深化公共课程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分级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完善公共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在科学研究中进行课程学习的教学方式。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二)规范学术标准与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凡全日制学位申请者必须在学位论文答辩3个月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申请资格。
要进一步强化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工作,建立健全评审专家库,改进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方式,科学客观地进行学位论文评审。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和过程管理,增强指导教师、培养单位和学位分委员会责任感,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
(三)构建创新实践基地
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积极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创业实践一体化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到2015年建立100个研究生开放性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构建5-10个研究生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
(四)认真做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促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协调发展
要认真做好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立项、申报、建设工作,对应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研究生精品课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竞赛项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学校与各培养单位也要设立相应的项目建设。设立研究生自主研究基金,鼓励研究生自主探索;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增强课程前沿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五)加强导师的交流与培训,切实提高导师指导能力
要建立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导师培养计划,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导师论坛、国际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层挂职实践等多元化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师德师风与学术规范、岗位职责、研究生指导能力、国际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工作,促进校内外导师的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全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十、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一)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要以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参照行业资格认证知识体系设计课程,修订培养方案;课程应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实现课程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接轨;加强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设立专项建设项目,资助专业学位课程改革,探索专业学位培养新模式。
(二)健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系,完善运行机制
  根据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到2015年,每种专业学位类别建立1-3个校级示范实践教学基地,各培养单位根据需要建立若干院级实践基地。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改革试点工作为牵动,全面推进我校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改变理论性、封闭式的培养模式,扩大培养单位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导师、行业与企业进行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校地、校院等合作模式,采用联合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合作研究、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协同创新方式,互惠互利,保障基地有效运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三)建立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培养环节
  要进一步加强各专业学位委员会建设,2/3以上的委员由行业专家担任;修订专业学位论文写作、评阅和答辩规范;制定区别于学术学位要求、适合专业学位特点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规范、评阅和答辩标准;完善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制度,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必须分别有2名相关行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且答辩主席由校外行业专家担任。
(四)全面落实双导师培养制度,建设专业学位导师队伍
  要建立健全专业学位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依托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基地和行业协会等平台建设校外导师队伍;各单位设立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校外导师队伍。制订校内专业学位导师队伍管理办法,完善校内专业学位导师与学术学位导师的联动机制。全面落实双导师培养制度,加强培养全过程双导师的指导作用。
十一、强化学术规范
  制定《沈阳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实施办法》,设置学术技术规范相关课程,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活动中引用、注释、参考文献等基本要求,界定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中的责任意识,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学位分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多维的学术评审、学术批评、学术成果管理制度,健全学术规范仲裁制度,建立学术道德失范预警机制,严惩学术道德不端和失范行为。
十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专兼职队伍建设是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保证。重点推进以研究生导师为首要责任人的专兼职队伍建设。明确导师在了解掌握研究生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培养研究生良好学风,严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指导研究生就业,鼓励研究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支持并积极参与研究生党团建设及各类活动等方面的首要责任,增强导师首要责任意识。
十三、开展协同创新工程
(一)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建设好研究生培养基地
要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形式与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与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和校内跨学科联合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到2015年,建立2-3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5个学术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在已有的联合培养工作站和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好20个左右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二)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
要进一步探索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培养,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优质课程及师资等。鼓励在读研究生通过多种方式更多参加合作培养、访学研究、国际会议和短期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高把握学术前沿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发挥高水平学科作用,推动研究生培养改革
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汇聚校内外优秀创新团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把研究解决国家急需、科技尖端、重大公益性等问题与高水平研究生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中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推动研究生培养改革,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四、提高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618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644人。但与国家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相比,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相比,研究生教育质量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对学位点的建设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精力投入有待加强;研究生管理模式滞后,不适应培养规模和提升培养质量的要求;在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上还有待加强;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还不够健全;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有待加强。
十五、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提高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在学校预算中的比例,调整学校与各培养单位的经费分配比例,增加研究生教育的专项经费,提高经费投入的有效性,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
十六、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要加强研究生教学空间硬件设施建设,整合校内资源,开拓研究生教学空间,为研究生学习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空间,根据授课需要在部分教室安装多媒体设施;提供专项资金,购置或开发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为研究生排课、学生选课、教师评价、管理信息、精品课程建设等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